2025年上半年,我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已超去年全年 文章链接:制药网 https://www.zyzhan.com/news/detail/97381.html

* 来源: 制药网 * 作者: admin * 发表时间: 2025-10-17 11:09:00 * 浏览: 0
        近年来,随着我国创新药企业研发实力的提升,越来越多创新药通过对外授权实现出海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5年上半年我国创新药对外授权(License-out)交易总金额近660亿美元,超过2024年全年的519亿美元。那么,在对外授权交易创新高的同时,接下来我国创新药企业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?
 
  业内认为,尽管交易金额飙升,中国药企仍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。如普米斯将BNT327早期项目以最高1.5亿美元授权给BioNTech,而BMS后续支付的里程碑款项达111亿美元,这种价值落差暴露研发阶段的话语权缺失。核心原因在于三大短板:临床数据国际认可度不足,ASCO年会上中国研究虽数量破纪录,但实体瘤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仍逊于欧美;靶点同质化严重,早期管线中近30%集中于热门靶点,降低资产独特性;海外商业化经验匮乏,多数企业依赖跨国药企完成临床后期开发。资本重压下,部分Biotech被迫卖核心资产,陷入“研发-出让-再研发”的恶性循环。
 
  同时,创新药“双十魔咒”仍未破解:从发现到上市平均成本达17.78亿美元,I期到上市的成功率仅10.4%。2024年单个在研项目平均开发成本再升至22.3亿美元,临床试验终止导致的浪费就达77亿美元。对中国企业而言,成本压力更甚——国内市场10年独占期内,需年均销售额4亿美元才能盈利,但医保谈判使创新药平均降幅达40%-62%,PD-1抑制剂年费用仅为美国的1/16。这种“高投入低回报”的矛盾,迫使企业过度依赖License-out造血,而首付款占比不足10%的交易结构,又让业绩易受临床进展波动影响。
 
  对此,业内认为对外授权并非终点,而是全球化的起点,但中国药企普遍缺乏全链条掌控力。恒瑞医药虽通过13笔交易积累140亿美元潜在收益,却仍需依赖默沙东推进Lp(a)项目的全球III期临床。这种“研发外包”模式暗藏风险:一是标准衔接问题,中美临床试验数据互认率不足30%,增加开发成本;二是商业化能力缺失,海外市场渠道被跨国药企垄断,收回权益后难以落地;三是合规风险,FDA等机构的监管审查日益严格,2024年国产创新药出海审批驳回率上升18%。
 
  总的来看,2025年上半年的交易新高,是中国创新药产业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的阶段性注脚。机遇在于全球市场的刚性需求与国内生态的持续完善,挑战则源于价值链地位、成本控制与全球化能力的短板。未来竞争的核心,将是从“数量突围”到“质量领先”的转型速度——唯有将授权收益转化为研发实力与全球化能力,中国药企才能真正摆脱“青苗叫卖者”的标签,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核心力量。